18267331462
中文 |
18267331462
在线表单填写
在线客服咨询
科普|同步时钟系统,让时间管理更精确!
发布于2023-10-27

每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熟悉的前奏响起时,我们就能意识到,现在七点钟了。在那个手机、互联网还未普及的年代里,我们往往通过一声“现在是北京时间19点整”来进行对表。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北京时间”这个看似耳熟能详的词,你是不是真的了解它呢?今天就让小编来跟大家说一说“北京时间”。

在我国,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担了国家标准时间(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我们所有人都能通过起床的闹钟、上下班打卡时间、会议时间等不同的形式感受到这些机制的影响。那“北京时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也有一面“大钟”告诉科研工作者,现在是几时几分几秒呢?


世界时(Universal Time)

图片

自从人类开始记录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测量时间,这也意味着时间测量这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标准时间的测量和定义来自于对天体运动的观测,比如地球自转一周代表一天。以地球自转而定义的时间是世界时。在过去的40年里,由于种种原因,地球自转的速度在逐渐变慢,以地球自转制定的世界时也就存在误差。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原子时(Atomic Time)

图片

当以天体运动为基础的宏观时间标准不能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时候,为了满足更高精度的实际需要,人们的认知又向着另一个方向——微观世界发展,开始到物质的微观世界去寻找具有更稳定周期的物质运动形式用作新的时间测量标准。科学家们发现:位于海平面上的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为一个原子时秒,而这种现象非常稳定。取自微观世界的铯原子内部跃迁所经历的时间作为基准,这样获得的时间称为原子时。

那我们究竟该用世界时还是原子时来作为我们现代计时系统呢?

图片

协调世界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图片

原子时秒长稳定,但时刻没有物理内涵,而世界时恰好相反,它的秒长不稳定,但它的时刻能和日升日落等变化相对应,而这种规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为了协调统一两者,1972年,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面世。协调世界时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当世界时和原子时时差超过0.9秒后,通过闰秒的方式,使其增加或减少1秒,协调得到的时间尺度就是协调世界时。至今为止,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闰秒是在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时钟显示07:59:60)。

确认过眼神,原来我们都是见证过历史的人。

图片


图源水印:侵删


下一次“闰秒”的出现时间,由于毫无规律,所以暂时还无法推算,不过还是可以浅浅的期待一下。

协调世界时作为全球的时间标准,每个国家都规定一个协调世界时作为国家的标准时间的发播和应用,例如UTC(PTB)、UTC(NICT)、UTC(IT)分别代表了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国家标准时间。我国保持的协调世界时记为UTC(NTSC),其表示0时区的时间,而北京位于东八区时区,所以北京时间 = UTC(NTSC) + 8小时。

     北京时间的应用

图片

随着科学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火箭、卫星的发射,导弹制导,卫星导航系统等都要求时间同步精度能达纳秒级。纳秒级对于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而言可能很难体会到,但毫秒量级的时间误差还是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比如机场、高铁站、地铁,5G通信,金融交易,智能电网等方方面面都存在毫秒量级的时间同步应用。

如果高铁站的时间同步误差在秒级,复兴号列车以300km/h的速度行驶,误差1s,则会存在大约83.33米的误差,就好比你站在地标对应的上车位置,而火车还未驶入站台。

图片

Baidu
map